羅馬假期 之 戴克里先浴場 (Terme di Diocleziano)




【羅馬假期 之 戴克里先浴場 (Terme di Diocleziano)】


西元 305 年就已經落成的戴克里先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其遺址現在雖已是斷垣殘壁,但在當時卻是整個羅馬帝國最大的浴場,可以容納三千人共浴。戴克里先大帝正是那位將羅馬帝國將帝國一分為二,設立新的皇位繼承系統,加強中央集權與徹底以便於管理的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大帝將羅馬東部帝國的首都設在君士坦丁堡(今之土耳其伊斯坦堡),而為了安撫西部帝國羅馬人的反彈,才建了這個超大型的浴場。
戴克里先大帝為了解決羅馬帝國帝位繼承問題,並解答誰是帝國東西兩部的新皇帝,創立了四帝共治制,即是帝國東西兩部分別由兩位主皇帝統治,再各以一位副皇帝輔政。在羅馬皇帝眾多的頭銜裡,奧古斯都最為重要,所以將其授予兩位主皇帝,而兩位副皇帝則獲授較次要的稱謂凱撒。戴克里先有意讓主皇帝在退休或死亡時,由副皇帝繼承,而繼位的主皇帝則任命新副皇帝,以解決帝位繼承問題。戴克里先大帝也在西元303年,展開羅馬帝國最後且最大的一次對基督徒的逼害,也是惟一一位自願放棄帝位與權力的羅馬皇帝。
西元 1563 年,米開朗基羅將戴克里先浴場 (Terme di Diocleziano) 其中的「溫水大廳」改建為安傑利聖母教堂 (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e dei Martiri),而到了十八世紀再由凡維特爾 (Luigi Vanvitelli) 改變為現在的模樣。戴克里先浴場裡的聖貝那多教堂 (The church of San Bernardo alle Terme) 入口是彷萬神殿的建築,其天井高 91 公尺,這已經是當時建築上的極限高度。戴克里先浴場遺址在羅馬地鐵A線Repubblica站,出了站就看得到,或直接從羅馬車站走過來就到,但是看得到不一定就知道,因為它的外觀完全不是浴場的樣子,而是一個古蹟廢墟,只剩下破落的巨牆。
戴克里先浴場 (Terme di Diocleziano) 遺址目前包含了三個部分改建的建築:
(1). 安傑利聖母教堂 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e dei Martiri (in the tepidarium)。
(2). 聖貝那多教堂 The church of San Bernardo alle Terme (in one of the two circular rooms)。
(3). 羅馬國家博物館 Museo Nazionale Romano, National Roman Museum. (in the main hall)。
我們就來談談安傑利聖母教堂吧。
羅馬也曾經有過所謂的標準時間,只是後來被英國的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奪去風采。羅馬標準時間的那條子午線 (玫瑰線) 設於安傑利聖母教堂(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e dei Martiri) 裡,就如同世界各國都會把通過該國的子午線設在首都一樣,羅馬當時也將玫瑰線訂為本初子午線(Prime Meridian)。英國的子午線,是設在國會大樓西敏寺中間馬路邊的人行道上。而法國的那條玫瑰線 (Rose Line) ,則設在首都巴黎的「聖敘爾皮斯教堂」(The Saint-Sulpice Church of Paris)。《達文西密碼》裡提到,白化病人塞拉斯殺害羅浮宮博物館館長之後,按照幾名受害者的說法,來到這所聖敘爾皮斯教堂,尋找傳說中的楔石。
台灣是用所謂的中原標準時間,換算格林威治時間為 GMT+8,但是如果用羅馬的標準時間,就會變成 Rome Mean Time +7。如同太空人在太空都要準備好幾個手錶一樣,一個是指飛行時間,一個甘迺迪角時間 (那是美國太空人,若是俄羅斯太空人則是哈薩克的貝加奴時間),一個是家鄉時間。全世界有好幾條子午線,分散在不同的時區,結果當然是教世人無所適從,不知道那一條才是真正的子午線。於是西元1884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國際子午線會議,會中確定以英國的格林威治為子午線的基準,將地球分為東西兩半球。會通過使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那是因為在十九世紀當時,英國海軍勢力強大,海上航海事業亦盛,國力及科學能力在全世界都所向披縻的緣故。對全球而言,這裡所設定的時間是世界時間的參考點,全球都以格林威治的時間作為標準來設定時間。
安傑利聖母教堂在共和國廣場 (Pizza di Repubblica) 的東北角,廣場中央是個噴泉,有女海神娜維蒂的塑像,教堂正對國家大道 (Vie Nazionale)。它原先是戴克里先皇帝浴場 (Terme di Diocleziano) 之一部份,是晚年的米開郎基羅設計,他拆了一間溫水大廳改建,但浴場古蹟的外觀不變,所以安傑利聖母教堂在不是叫『Church』,而是『Basilica』(羅馬式聚會所)。國立羅馬博物館 (Museo Naz. Romano)也在浴場的現址,就在安傑利聖母教堂的旁邊,而聖貝那多教堂則在浴場遺址的另一側。
安傑利聖母教堂 (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e dei Martiri) 裡頭採光頗為明亮,不似大多數的教堂那樣昏暗。安傑利聖母教堂安靜肅穆,莊嚴僕素,聖人的雕像豎立在牆邊,地板上大理石拼花亮麗,圓頂天拱則有如萬神殿。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是地板上的那條銅線,一般人通常會忽略掉,它是從教堂東側側殿斜切進教堂正殿,教堂為了怕旅客太多破壞這條珍貴的線,還特別用欄杆隔起來不讓人踩到,所以教堂正殿是過不去的,而東側店也只留著一個小小的通道。子午線旁刻著十二星座,還有一堆數字,子午線盡頭有一匾額,刻著『Felix Temporvm Reparatio』 (Blessed restoration of the times;上帝賜福新曆法的產生)。新曆法是指什麼呢?就是指西元 1582 年羅馬議會通過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的提案,停用儒略曆 (Julian calendar) ,變為改用新的格里曆 (Gregorian calendar) 。
儒略曆 (Julian calendar) 是由羅馬獨裁者儒略‧凱撒,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 365.25 日。由於誤差較大,後被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變為格里曆 (Gregorian calendar) ,閏年也改為每 100 年修正一天,曆法上也比較符合節氣的變化,格里曆 (Gregorian calendar) 也就是現在普遍使用的西曆,此後一直沿用至今。
儒略曆裡七月的原名Quintilis,後改為Julius。古羅馬曆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為凱撒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凱撒的名字「儒略」。而儒略曆裡八月的原名Sextilis,後改為Augustu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後來獨裁者屋大維是生於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為表現他們的功業一樣偉大,八月改為大月而成31日,且八月後的大小月全都反過來,即將九月和十一月改為30日,而十月和十二月則改為31日,八月所增的一日由二月裡扣減,因此平年的二月變成28日,閏年二月變成29日,每年平均日數不變即365.25日。
參考網站: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ths_of_Diocletian
http://www.jacobite.ca/gazetteer/Rome/SMariaAngeli.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