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薩克森省 萊比錫 尼古拉教堂 (Nikolaikirche) 以點燭和禱告的非暴力方式推倒柏林圍牆


【德國薩克森省 萊比錫 尼古拉教堂 (Nikolaikirche) 以點燭和禱告的非暴力方式推倒柏林圍牆】


尼古拉教堂 (Nikolaikirche) 是萊比錫最大的教堂,初建於 1165 年,屬於羅馬式和後期哥德式的建築風格。教堂內椰樹狀的巨柱和天花板充滿濃郁的異國風情,1989 年的東德民主革命也發跡於此。萊比錫的尼可拉教堂 (Nikolaikirche) 名字聽起來有些陽剛,不過踏進去後卻發現這是一間讓人感覺溫柔的教堂,高高的廊柱、柱頭和拱頂,以淺粉色及淺綠色典雅的色調,搭配棕櫚長葉的植物造型攀爬至拱頂,有別於一般教堂給人的肅穆氣氛。

德國音樂家巴哈 (Bach) 曾於 1723 年至 1750 年間,在這裡與湯瑪士教堂擔任唱詩班的團長和管風琴師。當年巴哈也常在此演奏管風琴,促成了這裡每年舉辦聖誕音樂會的風氣。1989 年尼可拉教堂更是扮演著東西德統一史上的重要角色。當時有三位萊比錫的青年希望讓東德有自由之光,便發起分送蠟燭的運動;這個非暴力的柔性運動持續了幾個星期,卻導致了東德政黨和思想專政的崩潰,也就是後來著名的「蠟燭政變」事件。

這教堂聚集人民以點燭和禱告,以「非暴力戰爭」方式推倒柏林圍牆,東德瓦解之後,歐洲的共產國家如骨牌效應一個一個結束,連最大的蘇聯也是一樣。為何東德會在一夜之間瓦解?且沒有發生任何的戰爭呢?到今天歐洲人談到這件事情還是覺得在做夢一樣。

有一本書叫「蠟燭的革命」就是在描述當時所發生的事。有一個年輕牧師很喜愛查考聖經,於是他私下邀請二個好友一起來查經。過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有一天他們查到以賽亞書9:2,看到聖經上寫著「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平常看到這節經文也沒有特別的感動,但這次他們的心靈就受到極大的感動。在分享之中,他們看到自己和東德的百姓就像活在黑暗中,但是上帝卻透過這段經文告訴他們就連「住在死蔭之地的人也有光照耀他們」。

受到這句話的激勵,這幾位萊比錫的基督徒,有感「人為之惡」所建立起的圍牆必須拆除,因而發起燭光禱告會來祈求上帝的幫助。並且將這個信息傳給住在東柏林的人民。他們決定要用一個月的時間,每天出去發三支蠟燭,並告訴百姓:「你是否覺得活在黑暗中?上帝說:『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這支蠟燭給你,有一天它將要照亮我們。也請你每天發出三支蠟燭,告訴別人同樣的話」。

發蠟燭確時很容易引起共鳴,因為歐洲人很愛蠟燭,晚上吃飯不喜歡點燈,而喜歡點蠟燭,若是你到高級的歐式餐廳吃飯,桌上一定有蠟燭,甚至所喝的茶也有小蠟燭在保溫。起初大家收到蠟燭都很害怕,但是接到蠟燭之後並沒有什麼事情發生,於是大家就到處去發蠟燭。

這三個年輕人利用教堂左手邊的禱告室,開始燭光祈禱會祈求上帝的憐憫與帶領,不久之後,參與禱告的人數逐漸增加。短短一個月不到,祈禱會的人數遽增,從百、千、萬,最後高達到五十萬人。禱告之後,參與的人總是手持蠟燭,以和平方式唱著聖詩遊行,期盼將兩地人民隔絕的圍牆拆除。

當時的東德領導人何內克(Frich Honecker)在無法忍受人民用禱告力量掀起「蠟燭政變」的情況下,還對參加禱告會後手持蠟燭上街遊行的群眾下格殺令。 人群聚集之後,坦克和機槍已經瞄準群眾。有些基督徒姊妹看到這些軍人並不害怕,反而將蠟燭放在砲孔上或遞給軍人,並且將蠟燭放滿了圍牆。西德方面的人看到東德那邊很亮以為發生大火,後來走近才發現東德的人點蠟燭唱聖詩,於是西德的人也自動聚集一起唱聖詩。

奇妙的是,這些受命執行格殺的任務者,並沒有制止禱告會也未對群眾開槍,反而被虔誠禱告與準備殉道的群眾所感動,也讓原本要成為劊子手的秘密警察體會到禱告的力量及和平的可貴。就這樣,因人為之惡所豎立起的柏林圍牆透過基督徒的禱告,被手持蠟燭的人民被徹底的推倒。

不久之後,東德的總理自動解散共產黨。1990 年,歐洲共黨國家開始如骨牌一個一個地倒了。我們看到運動所帶來的震撼,祂不僅改變及更新人的生命,祂也改變世界的歷史,在黑暗腐敗中使人看見光明。希望下一次可在中國再現上帝的神蹟。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nikolaikirche-leipzig.de/ (德、英)。
參考網站:http://en.wikipedia.org/wiki/St._Nicholas'_Church,_Leipzig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743820/




















 


德東三城記行:德勒斯登、萊比錫、波茲坦《目次》
德國薩克森邦 勒斯登機場 (Dresden Airport)  如入無人之境的國際機場
德國薩克森邦 薩克森小瑞士 (Sächsische Schweiz)  棱堡壁立的藍灰岩石
德國薩克森邦 新拉森岩堡 (Felsenburg Neurathen)  聳巍的四姐妹石林柱
德國薩克森邦 拉森 (Rathen)  薩克森瑞士地區登山路線的起點
德國薩克森邦 國王城堡 (Festung Königstein)  在易北河畔高岩上迎風屹立
德國薩克森邦 巴德香導 (Bad Schandau)  易北河畔的健康水療溫泉小鎮
德國薩克森邦 皮爾納 (Pirna)  連接薩克森葡萄酒之路 (Weinstraße) 與小瑞士 (Schweiz) 的要鎮
德國薩克森邦 格羅斯賽德利茨巴洛克花園 (Barockgarten Großsedlitz)  薩克森王國奧古斯特大帝特別喜愛的花園
德國薩克森邦 皮爾尼茲古堡 (Schloss Pillnitz)  薩克森選侯王的避暑宮殿 (Sommersitz sächsischer Könige)
德國薩克森邦 莫利茲堡 (Schloss Moritzburg) 薩克森強王奧古斯都國王的獵宮
德國薩克森邦 邁森 (Meißen)  歐洲高級白瓷的搖籃
德國薩克森邦 德勒斯登 (Dreseden)  在德勒斯登 (Dreseden) 巧遇歐巴馬 (Obama) 來訪
德國薩克森邦 德勒斯登 (Dreseden) 新城區 藝術街廊 (Kunsthofpassage)
德國薩克森邦 德勒斯登新城區 中央大道 (Hauptstraβe)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老市政廳 (Altes Rathaus)  城市歷史博物館引領進入萊比錫的歷史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當年巴哈擔任風琴師兼合唱指揮的教堂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格拉西博物館 (Grassimuseum)  展出從樂器到古代儲存聲音的音樂珍寶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尼古拉教堂 (Nikolaikirche)  以點燭和禱告的非暴力方式推倒柏林圍牆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奧古斯都 (Augustus) 廣場 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 (Neues Gewandhaus)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民族大會戰紀念碑 (Völkerschlachtdenkmal)  紀念當年拿破崙戰爭中死傷慘重的士兵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城的奧爾巴赫地下酒館 (Auerbach Keller) 《浮士德》唯一真實存在的場景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 (Leipzig) 世界著名的圖書之都與音樂城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茲坦中央車站 (Potsdam Hauptbahnhof)  波茲坦城區的運輸中樞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玆坦格利尼克橋 (Glienicker Brücke)  冷戰期間東西陣營交換特工人員的換諜橋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玆坦舊市場廣場 (Am alten Markt)  波玆坦的歷史文化區域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玆坦孔雀島 (Pfaueninsel)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的度假島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玆坦忘憂宮 (Schloss Sanssouci)  掩映於翠綠樹林內的洛可可風格宮殿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茨坦荷蘭區 (Holländisches Viertel)  見證當年移民發展成功的艱辛歷程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玆坦薩西林霍夫宮 (Schloss Cecilienhof) 決定戰後德國命運的關鍵地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