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玆坦格利尼克橋 (Glienicker Brücke) 冷戰期間東西陣營交換特工人員的換諜橋】
格利尼克橋 (Glienicker Brücke) 是由柏林西側城區通往波茨坦 (Potsdam) 巴伯爾斯堡 (Babelsberg) 城區,跨越哈威爾河 (Havel River) 的一座鋼構公路橋梁。冷戰期間,它正是管制城波茨坦和西柏林之間交通往來的關鍵橋梁。二次大戰終結前,同盟國發佈勸止日本續戰,向盟國投降的「波茨坦宣言」著名地點。
格利尼克橋 (Glienicker Brücke) 最早建成於十九世紀,初時是以水泥和磚塊作為建材的拱型橋梁,橋面僅寬約八公尺,當時僅供路人行走和讓馬車通行;二十世紀初的 1907 年 11 月,格利尼克橋 (Glienicker Brücke) 拓寬改建完竣,成為一座鋼構桁架橋,且於建竣後旋即成為戰略要地,卻在二次大戰末期的 1945 年,遭到英國空軍炸毀。二年後 (1947 年) 再由東德政府按照橋梁原有的圖樣重新建造,歷經二年的施工期,於 1949 年整建完成。
1908 年,由德國雕塑大師 Stephan Walter 塑製而成的數座希臘神祇銅像,亦經重新修復而移置於橋梁兩端的「小格利尼克人民公園」(Kleinglienicker Volkspark) 和「巴伯爾斯堡公園」(Babelsbergpark) 境內。格利尼克橋 (Glienicker Brücke) 其長為 180 公尺,寬 38 公尺,為鋼構桁架橋 (Steel Truss Bridge)。鋼構桁架橋 (Steel Truss Bridge) 為二十世紀極為常見的橋梁,其引領風騷的歲月長逾半個世紀以上。
格利尼克橋 (Glienicker Brücke) 重建竣工後,由於橋梁連通西柏林和波茨坦,且橋面並非甚寬,大車不易交會通行,以致無車流絡繹不絕的繁忙景象。1945 年到 1961 年間,每年約有數十萬民主德國 (前東德) 的公民通過柏林逃往聯邦德國 (前西德) ,使前東德蒙受巨大人力的損失。1961 年 8 月 13 日凌晨 2 時,一道道耀眼的探照燈刺破夜空,宣告了柏林市二十八年東西分隔的開始。星期天,當柏林人一覺醒來時,發現一道四十公里長的帶刺鐵絲網沿著蘇聯佔領區界限被匆匆布下。民主德國人民議院發布命令,用鐵絲網封鎖西柏林,後改為混凝土牆,建成舉世矚目的柏林圍牆,切斷了東西柏林間的自由往來。
柏林圍牆設有七個過境站,格利尼克橋 (Glienicker Brücke) 是最西邊的過境站,供牆兩邊的人員來往之用。柏林圍牆處於冷戰對抗的時期,存在長達四十年之久,因為當時分屬東、西兩大陣營之首的蘇聯和美國,曾經三次利用這一東、西德兩國國境界線的橋梁,作為交換間諜的地點而聲名大噪,乃又有「特工橋」(spy Bridge)、「換諜橋」(spychanged Bridge) 或「自由橋」 (Freedom Bridge) 之另稱。該等交換間諜的經過,曾被改編並搬上銀幕影片「柏林葬禮」,而著名電視影集「虎膽妙算」(Mission Impossible) 亦曾以類似情節為取材以編製劇情。
冷戰時期東、西兩大陣營真正三次交換的間諜或戰俘、特殊人士,第一次是在 1962 年 2 月 10 日,駕駛 U-2 高空偵察機,卻遭蘇聯飛彈擊落而俘獲的美籍空軍飛行員鮑爾斯 (Gary Powers),即在此橋與另一名在紐約失風被捕的蘇聯間諜阿貝爾 (Rudolf Ivanovitch Abel) 上校進行交換的。第二次是在 1985 年 6 月 12 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於此橋釋放四名被俘的蘇聯間諜,以交換在東歐國家遭到逮捕的二十三名美國情報人員。第三次是在 1986 年 2 月 11 日,西方國家陣營釋放五名被捕的東歐間諜,交換包括蘇聯人權鬥士夏蘭斯基 (Anatoly Sharansky) 在內的知名人士。
話說被捕過的 KGB 間諜回國後,一般都不再得到重用,阿貝爾卻是一個例外。他的軍銜又提升了一級,成為 KGB 少將局長,專門負責向外派人員講授隱蔽行動的專業知識,其實他本人的經歷就是一部絕好的教材。阿貝爾於 1971 年去世後, KGB 為他建起了塑像。阿貝爾本人的氣節確實在情報人員中堪稱楷模,與那些為貪圖金錢而出賣情報的變節者不可同日而語。他的一段發人深省的名言是:『敵對的一方都喜歡且需要對方陣營中的叛徒們,然而卻從來不會信任這些叛徒,因為對他們有的只是鄙視而已。』蘇聯解體後的 1990 年,俄羅斯政府還特意為這位前蘇聯英雄發行了一枚郵票。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glienicke-bridge.com/ (德、英)。
參考網站:http://en.wikipedia.org/wiki/Glienicke_Bridge。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2421313/。
文字大意是:『格尼尼克橋,始建於 1907 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 1949 年毀於盟軍戰火, 1949年,由民主德國 (DDR;前東德) 所修復,命名為統一橋。1961 年柏林圍牆分隔西柏林,格利尼克橋 (Glienicker Brücke) 作為過境站。1961 年 11 月 10 日德國統一,過境站被匆匆拆除。』圖示有點謬誤,其實阻礙兩德統一的,正是這個民主德國。
德東三城記行:德勒斯登、萊比錫、波茲坦《目次》
德國薩克森邦 勒斯登機場 (Dresden Airport) 如入無人之境的國際機場
德國薩克森邦 薩克森小瑞士 (Sächsische Schweiz) 棱堡壁立的藍灰岩石
德國薩克森邦 新拉森岩堡 (Felsenburg Neurathen) 聳巍的四姐妹石林柱
德國薩克森邦 拉森 (Rathen) 薩克森瑞士地區登山路線的起點
德國薩克森邦 國王城堡 (Festung Königstein) 在易北河畔高岩上迎風屹立
德國薩克森邦 巴德香導 (Bad Schandau) 易北河畔的健康水療溫泉小鎮
德國薩克森邦 皮爾納 (Pirna) 連接薩克森葡萄酒之路 (Weinstraße) 與小瑞士 (Schweiz) 的要鎮
德國薩克森邦 格羅斯賽德利茨巴洛克花園 (Barockgarten Großsedlitz) 薩克森王國奧古斯特大帝特別喜愛的花園
德國薩克森邦 皮爾尼茲古堡 (Schloss Pillnitz) 薩克森選侯王的避暑宮殿 (Sommersitz sächsischer Könige)
德國薩克森邦 莫利茲堡 (Schloss Moritzburg) 薩克森強王奧古斯都國王的獵宮
德國薩克森邦 邁森 (Meißen) 歐洲高級白瓷的搖籃
德國薩克森邦 德勒斯登 (Dreseden) 在德勒斯登 (Dreseden) 巧遇歐巴馬 (Obama) 來訪
德國薩克森邦 德勒斯登 (Dreseden) 新城區 藝術街廊 (Kunsthofpassage)
德國薩克森邦 德勒斯登新城區 中央大道 (Hauptstraβe)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老市政廳 (Altes Rathaus) 城市歷史博物館引領進入萊比錫的歷史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當年巴哈擔任風琴師兼合唱指揮的教堂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格拉西博物館 (Grassimuseum) 展出從樂器到古代儲存聲音的音樂珍寶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尼古拉教堂 (Nikolaikirche) 以點燭和禱告的非暴力方式推倒柏林圍牆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奧古斯都 (Augustus) 廣場 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 (Neues Gewandhaus)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民族大會戰紀念碑 (Völkerschlachtdenkmal) 紀念當年拿破崙戰爭中死傷慘重的士兵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城的奧爾巴赫地下酒館 (Auerbach Keller) 《浮士德》唯一真實存在的場景
德國薩克森邦 萊比錫 (Leipzig) 世界著名的圖書之都與音樂城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茲坦中央車站 (Potsdam Hauptbahnhof) 波茲坦城區的運輸中樞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玆坦格利尼克橋 (Glienicker Brücke) 冷戰期間東西陣營交換特工人員的換諜橋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玆坦舊市場廣場 (Am alten Markt) 波玆坦的歷史文化區域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玆坦孔雀島 (Pfaueninsel)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的度假島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玆坦忘憂宮 (Schloss Sanssouci) 掩映於翠綠樹林內的洛可可風格宮殿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茨坦荷蘭區 (Holländisches Viertel) 見證當年移民發展成功的艱辛歷程
德國布蘭登堡邦 波玆坦薩西林霍夫宮 (Schloss Cecilienhof) 決定戰後德國命運的關鍵地點
說明很詳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