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 峴港 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越南  峴港  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越南峴港五行山,由六座山組成,其中以水山 (Thủy Sơn,或稱翠山) 最高、山勢最美,海拔 108 公尺,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山裡有多座寺廟和壯觀的洞穴,形成觀光重點。峴港東部沿海地勢低平,五行山距離海岸八百公尺,因此顯得嵯峨突起,山上望海台(Vong Hai Dai)東望南中國海,望江台(Vong Giang Dai)西望漢江支流,山水風景一覽無遺。

五行山因為屬於喀斯特地形,地表溶洞形成各種奇兀景觀,成為探索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勝地,這種地方向來也容易受到民眾膜拜,在民間流傳許多神話故事,而山上則有古老的寺廟,洞穴裡有佛像祭壇,自古就是一處佛教聖地。

越南中部以南,從前是占婆國的領地。占婆國是占族人於西元二世紀所建立的國家,占族人早在西元前一千年,就在今天五行山南邊的廣義省德浦區生活,漢朝時他們在今日的順化建立林邑國,首都設在今天的會安,唐朝時改稱占婆國。

中越的世界遺產之一美山聖地,就是占婆國於西元二世紀至十四世紀之間,在美山山谷建造的一系列寺廟建築群遺址。占族人信奉印度教,特別崇拜濕婆神,建築和佛像特色跟柬埔寨吳哥窟相似。事實上,兩國古代相鄰,占族人和真臘人出源的確也有些關係。話說占婆國立足之地在中越,占族人的信仰遺跡,也能在五行山上看見。

占族人崇拜濕婆神,生殖崇拜就被視為對宇宙起源的濕婆神敬拜。又萬物皆有陰陽兩面,林伽/陽具(Linga)代表男性,尤尼/產門(Yoni)代表女性,洞穴裡的垂立石柱、洞口層疊的意象,往往就被延伸了象徵。

因此,五行山上有些小洞穴並沒有供奉神像,卻有祭拜和標誌的痕跡,顯示早在占婆國時期,五行山就是祭拜濕婆神的聖地。直到今天,仍有民眾帶著瓶子跑到山洞裡,接引鐘乳石上流下的水來喝,傳說能夠應驗求子嗣的祈願。

五行山最高最大的水山上有九洞,其中藏珠洞(Tang Chon Cave)有個祭拜的石頭基座,從前供奉的是印度教神明因陀羅,如今不見神像,但石頭基座的前方,保留了兩塊印度神祉的石刻,看得出是占婆時期的特色。

水山最大最美的玄空洞(Huyen Khong Cave),內有小廟供奉波那加夫人(Yan Po Nagar),又譯楊婆那加,她是越南神話中的天依女神(又稱天依聖母),但其實她是從占婆國信仰濕婆神的化身而來。越南南進征服占婆之後,這個信仰被轉化成自己的神話,天依聖母在越南沿海居民的心目中,地位等同中國的媽祖。

山洞的岩壁上,還可依稀見到孔雀、獅子和其他毗濕奴化身的砂岩雕像,這些占族人存在秦漢時期的獨特文化,不僅具備精神上和藝術上的輝煌發展,也融為越南歷史的一部分,成為越南多元民族文化的遺產。

越南後黎朝的黎聖宗年間(公元 1460 至 1497年),越人開始探索五行山之地,並在占婆國的信奉基礎上,開始建立佛教道場,水山上的雲通洞(Van Thong Cave)、華嚴洞(Hoa Nghiem cave)內,石壁上依然可見刻下的古文碑,內容記錄四百多年前,廣南峴港一帶和日本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宜。

五行山上這樣的古老銘文,儲存在崖壁、洞穴和寺廟裡,考古專家和文化工作者找出90多個,根據不同的記錄內容,見證了一段中古人文的歷史過程,其中包括古代文學和文字系統,以及少數民族與宗教發展的關聯。

跟占婆國同樣以中越起家的廣南國,君主都篤信佛教,祚國公阮福淍還曾派遣使者遠赴中原,邀請曹洞宗第 29 代法嗣釋大汕來南越弘揚佛法。被尊為國師的釋大汕曾雲遊五行山,在其著作《海外紀事》介紹了五行山的宗教景觀,以及成千僧侶和教徒聽禪師傳法。當時盛況使得五行山形同普陀山。

位於水山上的中心位置,連接各山洞的三台寺(Tam Thai Pagoda),始建於 1630 年的廣南國時期,重建於 1825 年的後阮時期。原來廣南國與西山朝之戰,殃及五行山寺院,少主中興的阮福映(嘉隆帝)曾經對天起誓,他日凱旋返回故地,必定建寺還願。於是嘉隆許願,兒子明命帝代他完成遺命成為佳話。

明命帝除了在五行山上建寺,同時下旨鑄造三台寺的佛像九尊和銅鐘三座,還在山頂建了兩個瞭望台。他本人於 1825 年親自上山御覽,因此三台寺內設有皇帝的臨時寓居,明命帝的姊姊玉蘭公主也在五行山歸隱修行,所以三台寺在阮朝宗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稱「國寺」。

三台寺原本是阮朝廟宇的典型建築,隨著改朝換代和戰爭破壞產生很大變化,現在混合了越南、泰國、中國、日本寺廟的元素,不過寺廟內仍然保存著鑄刻了明命帝御名的一座銅鐘和一面青銅匾額。入寺有三門,男左女右,皇帝僧侶走中間。

另一個國寺是「靈應寺」(Linh Ung Pagoda),此寺前身是建於後黎朝的「養真庵」, 嘉隆帝巡遊駕幸此地,下令重建並賜新名「御制應真寺」,十九世紀才改名為「靈應寺」沿用至今。此寺佛塔高有七層,主供觀世音菩薩。峴港有三座靈應寺,分別在五行山、山茶半島、巴拿山,其中以五行山的靈應寺歷史最老、山茶半島的觀音像最大、巴拿山的佛像海拔最高。

供奉觀世音面相也可以看出華人影響力量,因為印度原始佛教的觀世音是男性,甚至還有鬍鬚,接受南傳佛教的東南亞,信奉的觀世音菩薩也是男性。只有中國佛教的觀世音菩薩徹底變成了女性,這種獨有的轉換成了佛教中土化的特色。

仔細觀察五行山的觀世音菩薩都是女性,而且原本都在每年農曆 2 月 19 日舉行「觀世音慶典」,觀音法門的信徒都知道,這一天是中國慶祝「觀音三會」的觀世音生日。再看五行山的信仰建設皆以中文標示,而且是傳統繁體字,可見廣南國至阮朝之間,越南接受中國文化薰陶極深,「五行山」的名字就是明命帝改稱。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觀念,商代即有五方之辭,西周有五材說,陰陽五行在戰國後期到西漢中期陸續形成。

五行山在佛教鼎盛時期,曾有十三座寺廟,水山上有五座,規模以三台寺和靈應寺為最,然而主供地藏王菩薩的慈心寺(Tu Tam Pagoda),設有祭壇專門紀念越南歷代王族以及孤魂野鬼,普渡心懷特別突出。

五行山的金山有兩座寺廟,其中觀音廟創設越南首座佛教文化博物館,內有兩百多件珍貴文物;木山沒有寺廟,只有洞穴和怪石;土山原也是占婆人的宗教聖地,現有四座寺院和疊石隧道;火山是陰陽雙峰,山上從前有占婆塔林,如今蕩然無存,現存三廟三洞,但陽峰旁的河港是從前峴港、會安之間內陸水道必經之地,明命帝在陽峰岩壁上落款題字,顯出唯一。

五行山還有一點特別,因為出產大理石,各山石頭顏色不同,石理紋路漂亮,山下居民利用農暇,到金山火山開採石材,早在十六世紀末期就出現了石雕業,政府曾設有官職管理,現已禁止開採。法國殖民期間稱五行山為「大理石山」(Marble Mountain),以石雕聞名的手工藝村也已被列入越南國家級文化遺產目錄。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s://vietnamtourism.gov.vn/post/38556
參考網站:https://vi.wikipedia.org/wiki/Ngũ_Hành_Sơn
參考地圖:https://wikimapia.org/14007524/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 越南.峴港|五行山 (Ngũ Hành Sơ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