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新界 元朗區 屏山鄉 屏山文物徑 (上)




【香港 新界 元朗區 屏山鄉 屏山文物徑】

屏山文物徑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屏山鄉,長約一公里的屏山文物徑,蜿蜒曲折。漫步期間,但見空地上,蒲草紛披,樹木扶疏,耳邊鳥鳴蟬唱。遠處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雖改變了圍村周邊環境,但仍可約略想見當年在村落與村落之間,應是翠綠的水田;屋舍與屋舍之間,或許是菜地散落。歷史上,屏山有三圍六村: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和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新起村,居民大多數為鄧氏族人。

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家族,早在 12 世紀時已定居於此。在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下,經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數年籌備安排,屏山文物徑於 1993 年 12 月 12 日由當年香港總督彭定康主持開幕,並為香港首條文物徑。

文物徑的設立費用由香港賽馬會及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贊助,工程由建築署負責,並得到屏山鄧族的支援。2007 年,古物古蹟辦事處與屏山鄧族合作,將建於 1899 年的屏山警署改建成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展出屏山鄧族的珍貴文物,並由村民親身訴說他們的歷史風俗及文化生活。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入屏山文物徑的文物共有 12 項,包括:
◎ 聚星樓(香港現存的唯一古塔,為香港法定古蹟)。
◎ 上璋圍(古老圍村,有 200 年歷史)。
◎ 楊侯古廟(數百年歷史)。
◎ 古井(200 年前已經存在)。
◎ 社壇(數百年歷史)。
◎ 鄧氏宗祠(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700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蹟)。
◎ 愈喬二公祠(逾 500 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蹟)。
◎ 覲廷書室(古時為村中子弟準備科舉考試的書室)。
◎ 洪聖宮(建於清朝,逾 200 年歷史)。
◎ 清暑軒(逾 100 年歷史)。
◎ 屏山鄧族文物館(由1899年落成的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
◎ 述卿書室古門樓。

文物徑的民居比起古建築物要多,有些屋子還有人住,更多的看上去像荒廢了,還有些比較高檔的兩層獨立屋,卻是丟空的。整個村落都佈滿了矮矮的平房,縱橫而偏窄的小巷,將陳舊往昔與曖昧不明的現況連接在一起。

坐上香港地鐵到天水圍下車,再步行到各個古蹟參觀。這一路上其實沒有明顯的標誌,只能靠手上僅有的資料,跟看到的路標去找。那天也有學校的學生來這裏參觀,算是校外教學吧。

一路上的古蹟還真不少。第一個參觀的聚星樓,又名魁星塔、文昌閣 ,當地人稱它為文塔,原為新界原居民五大家族之一的屏山鄧氏聚區地的風水塔。根據屏山鄧氏族譜記載,聚星樓為屏山鄧族第七世祖寧國府正堂鄧彥通所興建,有逾六百年歷史,為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塔,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亦是屏山文物徑的重點古蹟之一。

據鄧氏父老相傳,當地立村之時,風水先生曾指出當地依山環水,定必子孫繁衍而千年不衰。鄧彥通恍惚大悟,於是在此建立了七級浮屠(即佛榙),恭奉文武諸神,擋北煞,鎮水災。

果然,鄧彥通以後的七代人,發了 22 個男丁,當中 10 人另建圍村,有幾位做了壽官,有兩位建了二公祠,有的長壽達八十多歲、九十多歲,鄧氏在明清兩代人材輩出,每能在科舉中金榜提名,士人及當官者不計其數,族人相信是塔恭奉的文曲星庇佑,故族人亦稱此塔為「文塔」。

聚星樓原高七層, 但後來因風雨侵蝕,上面四層已經在風災中塌毀,只剩下現時的三層。聚星樓呈六角形,建基於一矮台之上,主要以青磚及麻石砌成。三層的聚星樓最上層供奉著主宰文運、掌管功名的魁星。聚星樓每層均有吉祥的題字,由上層而下分別是「凌漢」、「聚星樓」和「光射斗垣」。

接著是上璋圍圍村,圍牆裏住著好多戶人家。裏面就像個小住宅區一樣,只差沒有公園跟雜貨店。該圍村在 18 世紀末由坑頭村的鄧氏族人所建立。原本有以青磚築起的圍牆,圍內布局整齊,房屋分排而建,門樓及神廳則位於中軸線上。

現今部分圍牆已經拆卸,而門樓、神廳和圍內的一些古屋則得以保留,仍然依稀可見傳統圍村的布局、結構和風貌。門額為「南陽世澤」,大門聯曰:「上林挺秀,璋壁生輝。」神廳門聯曰:「乾峰烈黛丁財旺,辛水橫坦富貴春。(藉佑興隆)」

第三個是一個小社壇,至今仍被人們使用插香拜拜。社壇,又稱為社公、神壇,位於香港屏山上璋圍西面不遠處,村民稱所供奉的神為社公,即土地公。傳統中國村落皆設置社壇,以祈求福澤,保佑闔村平安。社公亦稱伯公、土地公、福德公等。社壇多為簡單的磚砌築成,許多時不設神像,只以石頭代表社神。

第四個看到的是一個古井,早沒在使用了。而古井後面是楊侯古廟,裏面住著三個神。楊侯古廟的修建日期已無從稽考,但村中父老相傳此廟已有數百年歷史。據廟內匾額顯示,1963 年及 1991 年時廟宇曾大事重修。

有關侯王來歷的說法頗多,村民認為侯王即宋末忠臣楊亮節,他因保護宋帝而捐軀,深受後人景仰而加以供奉。楊侯古廟座東北向西南,結構簡單,只有一進三開間,正廳供奉侯王、左廳供奉土地公和右廳金花娘娘。由於香火鼎盛,楊侯古廟在過去先後多次發生火災。

由楊侯古廟往內走,我們先到仁敦岡書室。仁敦岡書室,又稱燕翼堂,確實建造年份已不可考,而當地村民則相傳,書室是屏山鄧族為紀念十四至十六世祖而建。而根據書室正門木匾額的刻字,書室曾於清朝同治九年(1870 年)進行過大規模的修繕。

仁敦岡書室的其中一個主要用途,就是培育族中孩童參加科舉,中華民國成立後,仁敦岡書室仍為族中孩童提供現代化的教育,直至 1930 年代被村內的達德學校所取代為止。仁敦岡書室也是屏山鄧族的祠堂,供奉坑頭村鄧族先祖的木主,並用作宗族聚會、傳統儀式及節慶活動的地方,屬三進兩院式設計,中進則置有屏山鄧族的祖先神龕。

接著看到的是鄧氏宗祠跟愈喬二公祠,是兩家人祭拜各自祖先的地方。但如果仔細點觀察,就會發現「鄧氏宗祠」是比「愈喬二公祠」高一點點。原因是「鄧氏宗祠」是由五世祖所建成,而「愈喬二公祠」是由十一世祖鄧世賢 (愈聖) 及鄧世昭 (喬林) 所建成,為了表達對先祖的敬意,因此較新建的祠堂就比原先的矮一點了。

進入建於 14 世紀的鄧氏宗祠內,看有個廣闊的內庭,有趣的是在傳統中國建築都會有門檻,但這裡卻沒有。而在第一個內庭內更是鋪了紅色沙石地面,似是紅地毯迎賓,據說是因為族內成員為朝延命官,因而有此設計。

在內庭後方還有個內庭及大廳,形成了「三進兩院式」格局。在巨大的屏風最最入面大廳,則供奉著鄧氏祖先的神位。而在前廳就有很多木匾額,最注目的必數掛在大廳正中央,刻於「同治十年」(1871 年),清皇上欽點「翰林院庶吉士」上書:『欽點:同治十年辛未科翰林院庶吉士。臣鄧蓉鏡恭承』。「翰林院」就是皇家圖書館(史書)及處理文件的機構,「庶吉士」就是圖書管理員, 並負責編修撰寫等工作。

由唐起直到清亡以前,從翰林院出身的多為朝廷重要官吏。而選舉翰林院的人才,也是跟科舉制度有著重要的相連關係,因科舉出身的大多會被編入翰林院作學士,在一段時間後再被任命為其實要職,故此這個匾額絕對可以彰顯出當年鄧氏的地位。

鄧氏宗祠裏,懸掛的歲魁匾,上書:『欽命廣東提學使司提學使沈曾桐為:歲魁─宣統二年庚戌一名歲貢生鄧翹嶽立。』鄧翹嶽是今香港元朗廈村鄉人,這說明廈村鄉鄧氏是屏山鄧氏的支脈,以屏山鄧氏宗祠為宗。貢生,是各省府學經過考試選拔,貢獻給國家最高學府太學的生員。鄧翹嶽在廣東省是年選拔考試中取得第一名好成績,朝廷派駐廣東的提學使沈曾桐特題匾表彰。

愈喬二公祠坐落於鄧氏宗祠旁邊,二公祠由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和鄧世昭(號喬林)昆仲於十六世紀初興建。「愈喬二公祠」建築規格跟「鄧氏宗祠」幾乎是一樣的,為三進兩院式建築,結構和規模與鄧氏宗祠相若。入面有張以絲網綢於 1872 年的巨大「祝六十大壽賀帳」,但珍品現收藏在兩幢建築後方不遠的「屏山鄧族文物館」內。

愈喬二公祠除用作祠堂外,亦曾經是各村子弟讀書之所。一九三一至一九六一年間,達德學校於此開辦。據祠堂正門石額所載,清光緒年間(一八七五至一九〇八年)曾進行大規模修葺,但仍基本保持原來的結構和特色。如今還能看到學校成立時,大門上的對聯:「達期兼善,修德於身」。

回到大廣場繼續走, 會經過「超人氣茶餐廳: 華嫂冰室」,名物是「巨大菠蘿油夾煎蛋火腿」,但時近中午,已經出現不少的人龍,女王看了看,搖搖頭還是算了吧。

未完待續:香港 新界 元朗區 屏山鄉 屏山文物徑 (下)


《屏山文物徑 》
西鐵:
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從「天水圍西鐵站」下車,依著指示就可以來到,起點之一的聚星樓,就是在西鐵站及天水圍輕鐵站旁邊。
巴士:
從九龍或香港開往天水圍的巴士,許多班次會停「聚星樓站」,包括九龍巴士的 53、69M、69X、265S、269B、269C、269D、276 等等,一下車穿過「天水圍輕鐵站」就到達聚星樓。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amo.gov.hk/b5/trails_pingshan.php
參考網站:http://ja.wikipedia.org/wiki/屏山文物徑
參考地圖:http://wikimapia.org/387028



天水圍地鐵站。



天水圍地鐵站。



天水圍地鐵站。



天水圍地鐵站。



天水圍輕軌站。



聚星路。



聚星樓。



聚星樓。



聚星樓。



聚星樓。



聚星樓。



天水圍地鐵站。



往上璋圍指標,不過方向好像不太對。






天水圍圖書館。






社壇。






上璋圍。



上璋圍。



上璋圍。



上璋圍。



上璋圍。



上璋圍。



上璋圍。



上璋圍。






屏山文物徑。



古井。



古井內養錦鯉。



楊侯古廟。



楊侯古廟。



楊侯古廟。



楊侯古廟。



楊侯古廟。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華嫂冰室。



華嫂冰室。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門前有若干『旗桿石』,是鄧氏子弟中舉後國家頒給的旌表。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



聖軒公家塾。



聖軒公家塾。






坑頭村。



往屏山鄧族文物館。



屏山文物徑地圖: 按我放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