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吳哥 之 巴戎寺 (Bayon)


【巴戎寺 (Bayon) 】


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建立了以巴戎寺 (Bayon) 為中心的都城,也就是我們現今所稱的吳哥城(Angkor Thom,又名大吳哥) ,以及若干吳哥城內的建築廟寺和其他大小的建設。這些大規模的建設,一直延續到繼位的因陀羅跋摩二世 (Indravarman II) 和闍耶跋摩八世 (Jayavarman VIII) ,因陀羅跋摩二世 (Indravarman II) 在位時將國教由印度教改為佛教,而闍耶跋摩八世 (Jayavarman VIII) 在位時,甚至更進一步把像吳哥窟 (Ankgor Wat) 和巴孔廟 (Bapuon) 這樣的印度教寺廟改變成佛教寺院。用高棉發音的話,「Ba」是「美麗」之意,「yon」有「塔」之意。

話說蘇耶跋摩二世去逝後,吳哥王國陷入內亂,接著外敵占婆入侵,搜括破壞首都耶輸陀羅補羅。西元 1181 年,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打敗占婆人,也就是那位讓後世永遠忘不了他微笑面容的吳哥國王。和過去的國王完全不同的是,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而非信仰印度教。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奪回淪陷的首都吳哥後,為了紀念這場贏來不易的勝戰,他將原本只是一座小廟的巴戎寺 (Bayon),在短時間內擴建成具備聖殿、藏經閣、修道壇等規模的皇家寺廟,並且命令匠師在寺廟迴廊上,雕刻了這次不朽的戰功,銘記著密密麻麻的浮雕歷史,告訴後人這場可歌可泣的戰役。

巴戎寺 (Bayon) 以佛面塔、迴廊壁畫而著名,因為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篤奉佛教,整個寺廟採用佛教教義的須彌山(世界的中心)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環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須彌山;四面城牆象徵喜馬拉雅山;城牆與第二層建築之間的環溝空地,代表大海。當時的高棉民眾也信奉印度教,巴戎寺 (Bayon) 的宗教圖像以佛教為主,融合印度教,是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藉由寬大的宗教政策,讓民心回流國王權力中心的縝密考量。

就當時的國力與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的作為來說,作為國王的廟宇巴戎寺 (Bayon) ,建材應該是採用最大塊的原石,才能表達最宏偉的氣魄,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如此。巴戎寺 (Bayon) 的建築結構,幾乎都用中、小型石塊堆疊而成,這些石頭是取自附近吳哥窟 (Ankor Wat) 所剩下的石材。種種跡象顯示闍耶跋摩七世想要快速求建功,在急迫的時間下,沒法尋找及運輸原石,只好就地選擇吳哥窟 (Ankgor Wat) 的廢材,用來改建巴戎寺 (Bayon)。即便如此地倉促趕工完成,巴戎寺 (Bayon) 所展現高棉石雕藝術的光彩,依然令人驚歎。

鑑於先前被占城入侵的慘痛經驗,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將吳哥城城牆築得特別高又厚實,城外建有護城河。吳哥城最外圍是由3公尺的護城河,以及紅土所建的8公尺高的城壁所包圍著。外圍有五座城門:南大門、北大門、西大門、死者門、勝利門。各城門是塔的造型,東西南北四面雕有觀世音菩薩。最有名的當然是「高棉的微笑」,每一座塔四面都刻著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與印度教大梵天不同的是,此乃象徵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佛菩薩,代表的是佛家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三公尺高的闍耶跋摩七世微笑面容,軒昂的眉宇、中穩的鼻樑、熱情的厚唇、慈祥的氣質,國王的微笑反而勝過建築本身的宏偉,而成為旅客最深的印象,無怪會被其後代子孫尊稱為「高棉的微笑」。

巴戎寺 (Bayon) 建築形式之複雜與象徵意義之強烈,在吳哥經歷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神秘與迷人的宗教聖地之一。身為國廟的巴戎寺 (Bayon) 經歷多次建築改變,造成今天所見叢林塔的形式。位居中心的四面佛塔群,原有 49 座,加上 5 座亦是四面佛塔式城門,代表當時鼎盛吳哥王朝所統轄的 54 個省份。巴戎寺 (Bayon) 位於吳哥城 (Angkor Thom) 的心臟地帶,距離四座城門皆為 1500 公尺。正面面向的代表勝利繁榮的東方,外部被長寬各為 156 及 141 公尺的迴廊包圍,迴廊牆面有浮雕裝飾,以東側南段及南側東段較為精緻。

巴戎寺 (Bayon) 的建築材料全是沙岩,據說原先是兩層建築物,用來拜祭濕婆,可是在建築期間,改為大乘佛寺。所以第三層的建築,似是加在兩層之上。而在第二層內牆上的浮雕,仍是有關印度教的神話。從每一個角度觀看巴戎寺 (Bayon) 的浮雕,都屬宏偉的傑作,而在宏偉之中顯現均衡與和諧,就更為難得。巴戎寺 (Bayon) 的浮雕以歷史為主題,尤其著重高棉對抗占婆的戰爭場面,而高棉的藝匠雕刻有幾個特點,其中包括了在一個畫面之中,常常有好幾條相關的故事線在同時進行,所以常會看錯故事線。

從巴戎寺 (Bayon) 的東門走入,步上台階往前行,就是壁畫迴廊。牆面浮雕分為高、中、下三大條橫層,分別描繪王室、將領、平民生活,以高度代表社會位階,內容包括行軍出征占婆人、凱旋而歸、當時社會生活等情況。穿過迴廊入內即到達中央主殿區域,然而途中卻有許多迂迂迴迴、上上下下的通道。這裡的浮雕分為內側和外側兩個迴廊,外側是紀錄當年吳哥戰勝占婆的戰爭,以及當時的民生百態。內側則是一些佛教故事,因為建築吳哥城和巴戎寺 (Bayon) 的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這世界上,可能有許多偉大的大型宗教建築,可是很少有像巴戎寺 (Bayon) ,能夠把百姓生活當作題材,闍耶跋摩七世的確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君主。

在巴戎寺 (Bayon) 這場紀錄吳哥和占婆戰爭的浮雕當中,要怎麼分辨吳哥和占婆人呢?耳垂甚長,幾乎碰觸到肩膀的就是吳哥士兵,吳哥士兵除了手拿武器之外,下半身就是穿著丁字褲,看起來較為和藹可親。留著大鬍子、面貌較為醜陋凶惡的,就是占婆士兵了。當時占婆士兵可能是從水路來的,他們不只搭著船,下面還有魚群在游泳呢,整面浮雕非常生動活潑,不只有鱷魚在吃其他的魚,甚至還有可愛的小烏龜。兩軍交戰的場景,吳哥士兵在刺占婆士兵的眼睛,地上還有躺著的屍體呢,其中還有綁著髮髻,騎著馬的中國士兵。然後是與占婆王國的戰爭時後勤補給食物和武器的隊伍,以及於洞里薩湖與占族 (Chams) 在水上戰爭的場景。

巴戎寺 (Bayon) 的浮雕包括兩個畫廊,內畫廊所雕的是印度神話,外畫廊所雕的則有日常生活,諸如街市情景、打魚、節日慶祝,有鬥雞、玩魔術等,現在所殘存的浮雕,與其它吳哥古跡有很大的不同。外畫廊描述當時人的日常生活,如送禮、生產、雜耍、建築、拜神、煮飯(也有中國人)等種種生活故事的描述。也有歷史性場面,描述各場戰役的經過。吳哥王朝留下的文字紀錄相當稀少,也難以辨識、了解,巴戎寺 (Bayon) 的壁畫,為後代研究吳哥王朝的學者,提供一個相當可貴的歷史線索,巴戎寺迴廊有關描寫當時的市場、打獵景況的浮雕,是得以了解庶民的生活的寶貴資料。

歷史年表參考資料:http://www.cambodia-photos.com/timeline.php
建築平面圖參考資料:http://angkor.wat.online.fr/
其他參考資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Bayon






































 

《世界文化遺產 吳哥古跡》微笑吳哥《目次》
微笑吳哥 之 吳哥城 (Angkor Thom)
微笑吳哥 之 吳哥窟 (Angkor Wat)
微笑吳哥 之 巴薩曾空寺 (Baksei Chamkrong)
微笑吳哥 之 巴孔寺 (Bakong)
微笑吳哥 之 班蒂喀黛寺 (Banteay Kdei)
微笑吳哥 之 班蒂色瑪寺 (Banteay Samré)
微笑吳哥 之 女王宮 (Banteay Srei)
微笑吳哥 之 巴普昂寺 (Baphuon)
微笑吳哥 之 巴戎寺 (Bayon)
微笑吳哥 之 周薩神廟 (Chau Say Tevoda)
微笑吳哥 之 東美蓬寺 (East Mebon)
微笑吳哥 之 西美蓬寺 (West Mebon)
微笑吳哥 之 荳蔻寺 (Prasat Kravan)
微笑吳哥 之 高布斯濱 (Kbal Spean)
微笑吳哥 之 南北圖書館 (Northern & Southern Khleangs)
微笑吳哥 之 牛場寺 (Krol Ko)
微笑吳哥 之 羅雷寺 (Lolei)
微笑吳哥 之 涅槃宮 (Neak Pean)
微笑吳哥 之 空中宮殿 (Phimeanakas)
微笑吳哥 之 巴肯山 (Phnom Bakheng)
微笑吳哥 之 豬山 (Phnom Krom)
微笑吳哥 之 亞揚寺 (Prasat Ak Yum)
微笑吳哥 之 聖牛寺 (Preah Ko)
微笑吳哥 之 聖琶麗寺 (Preah Palilay)
微笑吳哥 之 聖佛寺 (Preah Pithu)
微笑吳哥 之 變身塔 (Pre Rup)
微笑吳哥 之 石橋 (Spean Thma)
微笑吳哥 之 塔普倫寺 (Ta Prohm)
微笑吳哥 之 達松寺 (Ta Som)
微笑吳哥 之 達高寺 (Ta Keo)
微笑吳哥 之 鬥象台 (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微笑吳哥 之 審判塔 (Prasats Suor Prat)
微笑吳哥 之 癩王台 (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微笑吳哥 之 塔瑪儂寺 (Thommanon)
微笑吳哥 之 總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